中心动态
创新创业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> 中心动态 >> 光影工创 >> 创新创业 >> 正文
“工创之星” KAPIV项目系列报道(一):手动折弯机项目团队
发布时间:2025-07-29 16:34:01   作者:文字:于芮 陈雨萌 摄影:于芮 张煜 吴凯硕 视频:于芮 张煜   来源:    点击:[]

编者按

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

国家级众创空间

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参与单位

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,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廿余载

深耕实践实训、创新创业领域

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

KAPIV一体化实践育人项目

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项目

通过引入“新形态课程”等新工科教改理念

将知识、能力、实践、创新、品行有机融合

实现了育人模式的深度革新

学生们置身其中

不断学习知识、锤炼能力、提升素养

项目相关成果连续斩获

国家级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

接下来让我们跟随

“工创之星”系列报道

一同走进山大KAPIV实践育人项目

探寻学生学在山大、快乐成长的奥秘!

团队成员及分工

受访项目团队由5位来自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卓越二班的同学组成。于芮(组长),统筹协调小组成员工作、主导报告及答辩演示文档的写作制作与排版、负责工程图绘制与答辩、实体加工;陈雨萌,主要负责理论计算、装配图建模;张煜,主要负责部分实体加工、组内图片视频记录剪辑、部分报告撰写;杨福一,主要负责大部分实体加工、部分报告撰写;吴凯硕,主要负责报告撰写,部分实体加工。

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KAPIV项目的学习实践过程中,我们深刻的体会到:图纸上的线条,只有经过车刀的切削和汗水的浸润,才能真正成为支撑起实物的“钢铁脊梁”。

心火初燃:多元组队开启新程

KAPIV项目启动时,面对众多项目选项,结合机械工程学院的专业特点,反复考量后,我们选择了手动折弯机项目,让我们能够在深入学习掌握实践加工能力的同时,为后续的专业学习筑牢理论与实践基础。

组队时,我们高度重视多元化配合,形成了由不同领域专长队员组成的团队:有报告答辩能力出众的组织者,能够条理清晰、逻辑严谨地阐述项目内容;有精通机械原理的理论高手,为项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;还有熟悉加工工艺与操作的实操能手,确保项目在实际操作环节顺利推进。我们相信这样的“合金”团队一定能齐心协力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难题。

破茧求索:巧妙立意攻克难题

最初,我们对折弯机的认知十分浅显,仅仅停留在简单的“挤压”层面,我们以为上下模具就像齿轮相互啮合一样,通过挤压使板材发生变形。直到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亲眼见到实际的样机,在老师的操作下,我们才发现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远不于此,实际上,模具的相对运动是一种巧妙的力的传导机制,这种独特设计不仅能够大幅节省人力,还能有效减少原材料的消耗,在提升经济性和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这也让我们认识到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的道理。

在深入学习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类设备普遍存在的短板:一方面,夹紧过程极为繁琐,每次更换板材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整;另一方面,折线对齐精度较低,经常会出现几毫米的偏差,严重影响成品质量。这两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项目攻坚的核心目标。

在田勇老师的悉心点拨下,我们深入研究了文献资料以及课堂上学到的各种夹紧、弯曲结构知识,经过不懈努力,我们最终形成了模块化创新设计方案,该方案以解决“夹紧对齐”问题为目标,涵盖了快速夹紧装置、夹紧锁止装置、稳固工作台、可更换模具模块以及可视化刻度盘等多个部分。方案确认后,我们就开始了为期16周的团队攻坚。

淬火攻坚:反复实践精磨组件

目标确定后,最大的挑战在于让夹持装置能够适应不同厚度和强度的材料,并实现瞬间锁紧。经过几十次草图推演与讨论,我们想到用弹簧来解决这一问题,但这需要进行精密计算,包括材料的屈服极限、弯曲和回弹力度、弹簧的弹力系数、夹块的行程极限等。我们在图纸和软件中反复调整弹簧和夹块的力学设计,历经计算、建模、推翻、再计算的循环,不断优化方案。

理论计算无误后,我们面对的就是动手加工实践的考验。以核心的“活动夹块”零件为例,涉及多种加工工艺:线切割出复杂轮廓、铣削保证关键平面精度、钳工精细修整、钻孔和扩孔留出运动空间、攻丝提供连接方式……这些加工过程对精度的要求极高,每一个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最终组件的质量。在加工过程中,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难题,有时因为刀具的微小磨损,导致加工出的零件尺寸出现偏差;有时由于对材料特性的把握不够准确,使得加工过程变得困难重重。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我们反复加工打磨,老师常说“不怕艰难,不怕挫折,办法总比困难多”,这句话也成为了我们一路走来的信念支柱,支撑着我们在面对一次次失败时不气馁、不放弃。

最终在经历了8个版本的迭代之后,我们终于打磨形成了理想中的组件。在加工过程中的每一次动手尝试,都考验着我们细节设计的合理性、加工的可行性和组装的便捷性,而凝聚了大量计算、争论和汗水的夹子模块,最终成为了折弯机的核心组件,既结实又可靠。

淬炼绽放:实践创新能力跃升

历经数月的实战磨砺,我们收获的远不止一台折弯机。当这台折弯机平稳高效运行时,我们学习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,更是实践创新能力的成长。曾经停留在纸面上的设计图纸,如今已成功转化为能够精准运转的实物;课本上那些晦涩难懂的复杂加工工艺,经过逐一动手实操,也变得不再抽象。面对测量所得的数据,我们学会了从中解读关键信息,进而判断设计的优劣,明确改进的方向,这为我们未来在工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我们“合金”团队也在项目不断加工打磨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默契。当加工环节遇到瓶颈时,总有人主动前往车间探寻解决方案;当设计理论陷入停滞时,总有人埋头苦思、反复演算;当报告与答辩的准备时间十分紧张时,总有人挑灯夜战、梳理撰写答辩脚本……那些一起分享喜悦、讨论方案、取得突破后击掌欢呼的日日夜夜,都化作了这段实践之旅的珍贵回忆,并将伴随着我们未来的成长旅途,鼓励彼此勇往直前。

跬步累积:实践星火照亮征途

KAPIV项目的实践经历,让我们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对制造加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。

在此我们想向后期参与KAPIV项目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几点经验:工程训练里,每一道精准的划线,都是对尺寸精度的执着追求;每一次严谨的测量,都是对品质把控的郑重承诺。这些看似琐碎的操作,都是课堂上难以复制的宝贵财富,不要因反复修改图纸而懊恼,每一次调整都是对设计思路的完善,是专业能力进阶的阶梯;更不要被临时出现的技术卡点吓倒,它们是检验知识储备、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金石。

“不畏艰难,不畏挫折”不是口号,而是实践中淬炼出的真理。当亲手将创意变成现实,那份成长与满足感会穿透图纸和工作间,成为实践学习之路上最牢固的成长根基。终有一天,所有困难都会被克服,成功的回响终会到来,这段实践让我们不虚此行、收获满满。

上一条:“工创之星” KAPIV项目系列报道(二):便携式柴火炉项目团队   下一条:山东大学创客空间荣获国家备案众创空间

关闭

Copyright© 太阳成电子游戏集团 - www.ok138cn.vip 版权所有 2017-2025.  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  邮编:250002
电话:0531-86358138   传真:0531-86358138   [网站管理]
Baidu
sogou